Route
lxtqbty
2023-09-12 21:03:05
谈球吧体育在北京冬奥会上,由于谷爱凌、苏翊鸣等中国滑雪运动员摘金夺银的出色表现,我国一举摘下了「冰强雪弱」的帽子。而在转播里欣赏完谷公主与小苏神的英姿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也都跃跃欲试,想亲自站到雪场上,体验一下滑雪运动的乐趣。
不过,作为「极限运动」的一种,较难入门的运动要领、寒冷干燥的雪场环境、高强度的紫外线加持……这些因素,都让滑雪运动的参与门槛高了不少。
因此,在滑雪赛事之外,所有与「滑雪防护」相关的话题,也都成为了社交媒体上被热议的焦点。
2月9日,一条名为「雪道尽头是骨科」的话题,成为了新浪微博上的热搜词条。词条的出处,则源自一位ID为@骨科毛睿 医生的原创微博:「今天九台手术,7台是滑雪滑的,4个前叉,1个髌骨脱位谈球吧体育,1个踝关节,1个半月板,滑雪受伤在百分之十到十五,三亿人上冰雪三千万人住骨科。雪道的尽头是骨科。」
该条微博一出,随即被各个大V账号响应。当中有大量关注冬奥动态的媒体账号,有拿自己伤病史借机打趣的滑雪爱好者,也有众多纠结是否入坑滑雪运动的群众。
但在讨论之余,这条微博在运动医学专业性上的问题,也让众多行业从业者产生了质疑:「滑雪受伤在百分之十到十五」,这个关键性的数据,究竟从哪儿来的?
在分析之前,我们先抛出第一个结论:「滑雪受伤在百分之十到十五」,并不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公认的数据,且是一个在众多统计中远高于平均水平的数字。
首先,运动风险的概率计算,是一门复杂而精密的数学问题。这项数据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与运动有关的伤害原因和危险因素,提高大众与职业运动员参与体育的健康保障。
而在这项研究中,很多机构、院校所研究的主体对象,都是对应项目的「专业运动员」或「较长期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运动员」,而非运动的普通爱好者或者体验者。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只有专业运动员才能在大量的实战与测验中,以高标准科学完成对应动作,并能够在受伤后准确描述其受伤的病理过程,帮助研究者准确地收集并分析运动受伤的数据资料。
最终,研究者会通过分析结论,给出对应的运动保障方案(如增加医疗资源,安排更多的医护者,完善基础设施设备等),提高运动的安全系数,以减少运动员再次受伤的可能性。
其次,在收集完运动员数据之后,分析机构还会根据运动员的伤病史、流行病学的发病率比例、病例的临床发病率等诸多参考数据,进行统一的研究。
因此,由于研究主体不同、数据庞大繁杂且持续更新的原因,关于「滑雪受伤概率」,其实是一个非常难以界定标准答案的问题。全球各地不同的机构,每年都在给出不同的研究答案。
至于「百分之十到十五」的数据是从哪里看到的,毛睿医生并没有给出他的数据来源。不过,即便将这个数据放在众多的已有研究结果里,这也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大比率数字。
例如,美国国家滑雪场协会NSAA(National Ski Areas Association),长久以来也致力于滑雪安全问题的研究。他们也是比较少有的,有能力与资源,记录并分析全国雪场事故的专业运动机构。
换言之,在他们的研究对象中,不仅有专业运动员,也涵盖了大量雪场爱好者与旅游者的数据,对大众来说也具有更强的参考价值。
根据NSAA的数据,在这10年中,平均每年约有40.6人在滑雪时死亡;严重伤害(如全瘫痪、半瘫痪、头部等其他身体部位的严重伤害)需入院治疗的人数则为平均每年44.6人。
而在报告发布的2011年,当年约有6050万人在美国了参与了滑雪运动,死亡人数为47人,重伤者为60人。
此外,NSAA还在报告中,给出了其他几项对比伤亡数据:例如2009年全美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为35900名,骑自行车死亡人数为800人,游泳溺水死亡人数为2400人,甚至在街上因无意碰撞摔死的(died from unintentional public falls),也有8600人……
再根据联合国的最新数据,全球每10万人,每年平均就有18.2人因道路交通事故而死亡。与这些数据对比起来,滑雪事故的平均伤亡人数,几乎是「小巫见大巫」。
在我国,也有着众多专业机构,在从事着滑雪运动防护的相应研究。目前较新的可以在网上查询到的一份权威公开资料,是《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在2021年第2期中发布的一篇《中国崇礼某大型雪场大众滑雪者损伤情况分析》报告,研究机构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运动医学科。
在这份报告中,研究机构收集了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雪季和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雪季,在崇礼某大型雪场医疗站就诊的所有受伤滑雪者的基本资料。比较了两个雪季滑雪人数、受伤人数、受伤原因、损伤类型和受伤部位等情况。
根据报告显示,被调查的两个雪季中,共发生753例损伤,每1000例滑雪者平均日损伤分别为4.53例和4.46例。两个雪季11月份的每1000例滑雪者平均日损伤例数均比较低,分别为2.20例和1.38例。报告还得出结论,不同月份受伤率差异可能与降雪关系不大,更有可能与客流量多少相关。
再结合崇礼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后来的统计数据,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雪季,崇礼七大滑雪场的总人流量已达106万,一个雪季内受伤的人数大概有4000人左右。
所以,依照这个报告所统计的滑雪受伤率,也远远低于毛睿医生所说的「滑雪受伤在百分之十到十五」。
此外,就算「滑雪受伤在百分之十到十五」,以此推论出「三亿人上冰雪三千万人住骨科」,也已经是一个在医学界不太推崇的方式。
在过往的运动病理学中,「风险」一词的使用非常宽泛,许多科学家也曾习惯性地将比率数字单纯等同于风险,来体现运动项目的安全与否。例如,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听到这样的说法:「足篮球的受伤率比排球高,这意味着,足球的受伤风险更大。」——实际上,这种计算推论的方法已经不再科学。
根据美国运动刊物《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的表述,如今科学上对于「受伤风险」更精确的定义,是具体到每个运动员/运动参与者个体的受伤的平均概率,而不是「一刀切」的大众平均概率,这种解释,也更符合现代医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总而言之,不管是与其他极限运动相比,还是足篮球等大众体育项目相比,滑雪运动的危险性绝对是较低的。
在滑雪运动诞生的伊始,「雪道尽头是骨科」或许是一个贴切的表述。但是在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滑雪运动逐渐在全球大众化的背景下,滑雪运动的安全保障措施正在不断完善,除去高山滑雪、技巧滑雪等颇具有专业门槛的滑雪项目之外,如今因滑雪导致跟腱断裂与骨折等重伤的情况,正在大大降低。
大多数与其他滑雪者、障碍物相撞或者下坡速度过快所引起的伤病,都是擦伤、裂伤与肌肉拉伤等,或者因未佩戴好滑雪眼镜,而造成的雪场紫外线损伤等(也称「雪盲症」)。
根据《中国崇礼某大型雪场大众滑雪者损伤情况分析》报告,在全部753名受伤者样本中,因为骨折或者骨裂,或者脑颅震荡、内脏损伤而造成中度损伤的有144位,重度损伤的只有1位;其余患者的损伤类型,大都被判定为挫伤、肌肉或关节损伤等轻度损伤。
不过,我们需要再次强调一下,通过一篇文章「辟谣」滑雪受伤率的问题,并不是要让大家轻视滑雪安全,我们恰恰是要告诉大家——切不可因为数据小,就对滑雪运动的安全掉以轻心。
毕竟,参与享受任何运动项目的前提,都是务必做好热身与防护工作,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参与相关训练,这对于参与任何运动来说都是如此。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毛睿医生提醒大家注意防护安全的好意,但大可不必因为一些并不太科学的结论或数据,就此因噎废食,对滑雪运动敬而远之。
总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穿戴好滑雪服,戴好头盔,系好滑雪眼镜,接受充分的专业训练,你一定能够体验到属于自己的滑雪运动乐趣。
搜索您想要找的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