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ute
lxtqbty
2023-08-06 06:54:51
谈球吧体育1.Rocker的确适合花样技巧,但Camber也都能做出来,只不过相应的控制精度,难易程度有区别。
2.Rocker兜大回转,在硬雪面上,在不是用波浪刃等各种板边增强抓握点的技术的前提下,没有Camber控制性好。但具体要看有效接雪边刃长度以及板边压力分布。在用了波浪刃或者多半径侧切等增强抓握点的板边技术情况下,会改善很多,但是和一些专注滑行效果的Camber板型的雪板比,还是有差距。
3.在相同的类型条件下,比如都是属于Freestyle的雪板,实际使用的差距也是有的,不用很极端的情况就可以体会到Camber和Rocker的不同。这个可以有机会多试试同类型,不同板型的雪板,比如都是同类型的Camber,Rocker,Flat以及各种混合板型的雪板。
我们的雪板,在平放的时候,不受到体重的压力时,是有形状的,当我们踩上去的时候,雪板都会变形而被踩平。雪板的板型不同造成了压力分布的不同,也造成了雪板蓄积的弹性能量的不同,而雪板也只有在发生形变后,滑手才能利用这种弹性形变获得所需的能量。比如Ollie,我们会借助板尾到后脚固定器之间的区域的形变弹性让自己被弹起来,单板需要学会借助雪板自身弹性的技术技巧。对于板型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背后的原理。从视频和图片上,我们能够看出,不同的板型压力分布是完全不同的,这个压力分布的概念,其实会折射出一个概念就是弹性能量,或者叫爆发力。压力分布图是雪板内部的作用,是造成雪板形变的外因,弹性能量是雪板外在的表现,是恢复形变时的效果。
压力分布的图示可以看出来,红色部分是压力分布较大的区域,蓝色部分是较小的区域,这个分布区域也意味着体重在雪板上的分布,以及压力的传递。板头板尾的压力,如果在立刃时,会用来卡在弯道上刻出来的雪面的支撑面上面的,这个压力大,意味着能够给予支撑面的力量也就越大,我们越容易刻住雪面,并能产生足够的向心力维持圆周运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C3BTX,C2BTX在这个方面的表现就很好,本身的板型就能非常好的提供这种能力。而BTX则相对差一些,但是不用担心,因为还有波浪刃技术可以弥补这种压力不足,波浪刃本身产生多余的抓握点,增加了7个抓握点以后,这种不足完全可以被忽略掉。当然多余的抓握点产生的过度的牵引和摩擦阻力的增加,也是一个双刃剑。再来看一下板腰部分的压力,也显示出我们的雪板板底触雪的支撑面,包括支撑面的面积和压强。这个部位的压力大,那么我们这个部位的可用范围就大,这个部位的利用,在于中部旋转和道具的接触点上,以及野雪的浮力上面,面积越大越稳定,中部的旋转越容易。此时BTX就非常有优势,因为它的中部压力大造成了中部接触面很稳定,并且它的形状造成传递到板头板尾的压力小,这样板头板尾就不会被“卡”在雪面上,从而把板头板尾释放了出来,更容易利用中部进行旋转,同时板头板尾的释放,在深粉里面就提供了更加天然的浮力,能够让板头更轻松的浮出雪面。
对于混合板型来说,Rocker部分弧度大,提供的浮力就大,一般公园板的Rocker部分弧顶分布在中间,而野雪板的Rocker部分分布在略偏板头一侧。而Camber部分弧度越大,提供的弹性能量也越大。一般的适合跳台的雪板,板头板尾部分的弹性也是由Camber的区域的形状提供的。雪板板型整体偏向Camber形状的,有效边刃长度也会相对较长,但是Rocker的板型结构造成了雪板长度在选择的时候要比Camber板型要稍短一点。关于这点,我的朋友Weipim的一段原话比我说的要透彻得多,我引用一下:
关于板子大小的选择,我身高180体重80kg,上下浮动2kg把;我自己又7快板子,以后肯定会继续扩充quiver; 板子长度,根据不同场合和板子的结构,我的从最短154到最长163 都有。总的来说是这样:
1.我不清楚国内对于板子长度的认识,但是在美国,最近(lib和k2发明了香蕉板子开始)很多选手和厂家在选择和推荐板子的时候,一般喜欢吧板子的长度和选手的体重联系在一起而不再是身高。多高的人用多长的板子,以前当大部分板子是camber结构(拱形或者全能拱形)的时候,这种选购方法比较流行谈球吧体育。因为香蕉(rocker)的天然物理结构,一般香蕉板子比拱形板子能减少3-5厘米。也就是说如果我以前用camber 160比较合适滑行的话,现在换成香蕉型的线(ceteri paribus)。也就是说板子的长度有一个合适的选择范围,一般在正负3.5cm左右,当然前提是你能知道中间值。如果是在不知道的话,那么你把板子垂直放,然后班头在你的喉结和人中根部(鼻尖下面)的时候,一般来说是合适的。当然这里不涉及到打孔分布和板子软硬程度。
再来说说板型的选择,香蕉,勾子,拱形和一切结构的选择,都能归纳与一个问题:你买这块板子想干嘛?
这里并没有绝对的好或者不好,用一句线年河西,随着今年如arbor,yes一些厂家带着拱形板子逆袭,现在的单板局面可以说是百家争鸣。
传统拱形:是所有结构中弹跳能力最好的,这一点已经母用质疑。你在ollie,跳上道具等等的时候可以很明显感觉到。在滑行转弯的时候也比较容易划出美妙的弧线。
香蕉: 得名于lib tech的banana技术,板型弯度如同一根香蕉,中间底下是凸出,两头翘起。rocker,reverse camber(反向拱形)都是指同一种板型。特点是换刃的时候不容易卡板还有就是粉雪里面比较容易浮起来。可以比传统的拱形板子更容易在野雪里面滑,这也是双班选手羡慕单板选手的一点。他的缺点是弹跳幅度没有camber大,高速稳定性也没有camber好。
平板(flat camber或者flat rocker):基本上是两个加起来除以2,什么都好,什么都不好。。。
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没有任何代表性。因为现在的单板的主流是,rocker里面加camber,camber里面加rocker。 双腿中间是rocker,前后头是camber,或者各种杂交。。。比如c2btx(lib),rocker camber(ns),s-rocker(burton)还有很多很多很多。
以上为Weipim的原话。所以,在讨论这些板型的时候,我的想法是,如果是想偏滑行那么就选择整体Camber形状大的,或者索性是Camber板型的雪板,想玩大跳台,对板头板尾弹性爆发力要求高的,也选择板头板尾camber形状大的(注意说的是板头板尾,板腰中间有没有rocker都可以,也就是是否是混合板型都可以),固定器位置位于camber的弧顶区域的雪板会更有能量。玩公园道具,那么就选择Rocker弧度大的,或者整体呈rocker的板型,容错性高,不容易卡刃,还能兼顾野雪。如果纯为了野雪,就选择专门的野雪板型,特别是rocker在一侧的,另一侧有camber的,除了浮力还能提供一定的弹性爆发力。要不就选择野雪的TBT勺子板型,浮力更好。而Flat板型介于这两者之间,有的人用的惯,有的人用不惯,因为正向的受力和反弹都很中庸,但此时还要考虑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杠杆原理翘一侧所产生的弹性。毕竟正向双脚发力产生的形变和拉动板头板尾产生的形变在应用中的概率和条件是不同的。滑行过程中,双脚正向发力的时候多,跳跃道具旋转等利用板头板尾的形变的时候多。所以平板我觉得更像Rocker的能力多一些。
我一直没有找到Camber板型的压力分布,所以就用比较接近于Camber的C3BTX来做一个近似的展示。
根据Camber形状的物理特性,在我们踩在雪板上面时,它形变后产生的压力分布呈现出从板头板尾的接雪区域到板腰中部的递减。也就是板头板尾接雪区压力最大,板腰中间相对于两边稍小。这样的压力分布对有效接雪边刃的切雪有利的。我在单板常见参数的数据意义和关系 - 滑雪那些事 - 知乎专栏这篇文章中提到过有效接雪边刃长度的问题,这个值越长,滑行切雪就越稳定,Camber的特性也造成了这个有效接雪边刃长度更“有效”,因为我们把雪板立刃起来以后,压力大的接雪点会切起来更容易(这也是为什么体重大的人滑行有天然优势的另外一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向心力公式,第二个原因就是板边压力更加容易产生,而体重轻的只能靠腿踹了)。
Camber板型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弹性和硬度一致的前提下,Camber板型的POP的能量更足,更具有爆发力,传递弹性能量更迅速。所以我们看到很多U槽的运动员,都会选择纯Camber的板型,比如著名的槽板:Burton Custom X,因为这种需要出槽高度的项目,一定要雪板能够很好的蓄能并且快速的释放。同样道理,Big Air的一些选手也会选择纯Camber的板型来提高滞空的时间和高度。
传统竞技项目里面,无论双板还是单板,板型都是用纯Camber,其实就双板板型而言,目前绝大多数都是Camber或者Camber的扩展,就算是野雪板也是。这个跟双板的固定器位置也有关。竞技项目里的Camber板型,通常板头是稍微起翘一点带来通过性,板尾则为了弯道的稳定效果,基本上是平平的压在雪面上并且还要增加配重。而中间的Camber曲率不是很大,否则太容易弹了,反而操控性下降。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雪板板型造成压力分布不同造成的性能的不同,这个还要结合硬度弹性等等这些指标综合考虑起来。相同的板型,不同的硬度,不同的弹性,那么表现肯定也是不同的。相同的硬度,相同的弹性,相同的板型,不同的方向性,必然也会影响雪板的性能。这个就存在于一个雪板压力传导的性能。传导优良的,配合板型,能够将压力充分传导到板头板尾,并且形成压力点的,那么在滑行中就会有利。传导能力一般或者板型不能在板头板尾产生压力点的,那么对滑行的产生压力点就不利,但是配合板边技术还是能够弥补,一般的雪板,都很强调这个能量传导能力,因为这个传导也不仅仅体现在靠体重的这种压力传导上,还有Pop时的刻意的形变造成的弹性能量传导上。因此,滑行能力握弯能力的高低,也不能完全从板型上面来判断,还要结合板边技术,硬度和弹性传递等等综合考虑,不可一棒子打死就是认为Rocker或者混合板型不适合滑行,不适合弯道,这也是个误区。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竞技比赛中,或者说竞技类型的雪板的板型都是Camber,并且通常不会采用更多的板边形状技术。Camber板型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参见我的知乎文章:
我们除了用体重踩在雪板上会产生压力以外,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弹跳时利用腿部的力量和雪板的杠杆作用产生弹跳所需的雪板的形变。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逆向的来看上面的这些图了。因为我们此时的发力方向和我们的给予雪板的压力的方向正好是相反的。那么这个情况下Camber的形状就会占据优势,在我们脚下的Camber形状越大,雪板的形变弹性就会相应的越大。能够对我们产生更多的弹力来辅助我们的Ollie和Nollie。因此混合板型就具有比较全能的表现,首先板腰中部的rocker,在道具和野雪里面都有不错的表现。板头板尾部分的camber还能提供良好的弹性反馈。板头板尾延伸出去通过压力的传导,还能够稳定的切雪。如果再利用一些板边的技术,比如波浪刃,比如多半径侧切,弥补板腰Rocker产生的有效边刃,增加抓握点,这就形成了我们目前看到的比较流行的雪板板型技术。
我们其实还忽略了一个应当和板型拿来一起讨论的技术指标,那就是方向性,板型+方向性才等于真正的“板型”。这是因为,板型的意义不仅仅是在于雪板的形状,而是要融合了方向性这个指标之后,来代表着雪板的压力分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厂家都能给出类似Lib Tech这样的板型压力分布图来做为参考,并且Lib Tech的板型压力分布图,也只有板型,并没有加入方向性的参数。随着今后的品牌科技的透明度的增加,以后会有更加具体的板型和方向性甚至是板体形状硬度弹性共同的压力分布系统图来作为参考指标的。虽然如此,这也只是在自由式单板的范畴内是这个状态,做为竞速板而言,板型相对固定,方向性也基本一致,所以如果是竞速板,那就必须要考虑硬度和弹性指标以及弹性和硬度分布指标了,在竞速板当中,这个分布直接影响到雪板的性能,也是世界杯系列和竞赛系列以及普通的大小回转竞速板之间产生很大的性能的区别原因,这个时候就要用到类似于双板的分类方法了,要标注Type I,Tyle II,还是Type III(对于竞速板而言谈球吧体育,一般只有Type I和Type III,如果用到了Type II,可以回归到自由式单板会更有优势)。
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规律,像BTX这样的香蕉板底,也就是纯粹的Rocker,为了保证固定器位置到板头和板尾的弹性,也就是Ollie和Nollie需要的弹性,即便是BTX,这个部位也不会是Rocker,至少是一个Flat,或者是一个小的Camber。如果这个部分也是Rocker,那么Pop弹性就要打大折扣了,在粉雪里,纯粹的Rocker还有板头板尾压力小,容易被释放,浮力更强的优势。混合板型,比如C2BTX,C3BTX,或者我们熟悉的Rocker&Camber,雪板的压力传导性好的情况下,板头板尾会得到更多的压力来维持我们的弯道稳定性,由于板头和板尾到固定器之间是有一个比较明显的Camber,那么除了板头板尾还能够提供更多的Pop弹性能力。Flat板型谈球吧体育,和BTX这种Rocker是很像的,但是各个厂家的Flat都有自己的小变化,比如会在板头板尾增加一点Camber的衔接区域等等,Flat的效果也介于Rocker和Camber之间。Camber板型,板腰中部的压力不大,但通过雪板的传导到板头和板尾的压力是最直接最大的,因此Camber板型在立刃滑行阶段具有天然的优势,不会散失能量。并且在板头和板尾下方集成和延续Camber形状的弹性能量,能够提供更好的Pop能力,板腰中部的弹性能量也不能忽视。但使用中部旋转就要采用偏心的技术,而不能完全像Rocker那么有活力,那么容易好玩了。另外,TBT板型也都是在接近于Flat的Camber的基础上的勺子,所以勺子也有其压力分布的优势和特点。还有类似于Darke的这种变弧的技术,也是一种很厉害的Camber变体,能够带来更大的板头板尾压力聚集和传导,而且中部容易弯曲形变成Flat,因此这种变弧技术也是具有很好的FR性能和FS性能的结合。
野雪的板型,比如Lib Tech的C1BTX,比如NS的EXTRC的板型,这种本身不对称的板型,让板头部分到板腰之间有一个Rocker,板头能够很好的浮出来,板头部分的压力要小,板头容易释放出来,然后板腰部分的Rocker提供了很好的浮力,板尾部分的Camber能够提供更多的弹性能量,整体非常适合野雪的,深粉的状态,但这种设计也会造成板头板尾板型造成的压力差比较明显,因此还会在这个区域做一点小的硬度和弹性上的变化,配合板边技术,也可以忽略这种影响了。
板腰宽度会影响雪板的转换灵活性。特别是高速的时候,如果雪板很宽,那么在换刃时相对就会慢。但是板腰宽的雪板,在技巧和花样上面会更稳定。野雪粉雪的浮力也更好,无论是公园道具还是天然地形去呲的,宽度都有相应的优势。但是竞速板这种追求滑行速度和转换速度的,有效边刃长度很长,侧切半径大,板腰就相对很窄。目的就是为了在减小接触面,快速的进行转换。这些都是相对的。
头围翘的高度,也会影响压力的传导,还会影响有效边刃长度,还会影响雪板的浮力,特别是Rocker的板型,翘的越高,浮力越好,但是相应的有效边刃长度会减少,越平的,有效边刃长度就相对长。专攻花样技巧的板型,还要考虑板头板尾的甜区面积,所以才会出现很多改良的Camber,比如CamRock,CamOut,LowCamber等等技术,都是主体Camber结合板头板尾局部的Rocker提高了板头板尾的甜区面积,很多双板其实也借鉴了这种技术。纯粹为了滑行的Camber,比如竞速板的Camber板型,头尾基本是趋于平的,板头板尾起翘曲率非常的小,大回转的类型的话,板长很长,侧切半径大,板腰窄,最适合carving,但是粉雪的浮力就差。
而目前还比较流行一种立体的板型,勺子(TBT)以及类似勺子技术(Burton scoop,Rome 3DCCR),是有其存在的物理意义的。但是Burton的Scoop和Rome 3DCCR技术还有Bataleon的TBT技术,在不同场景下受力分析是不同的,因此表现也不同。总的看来Burton的scoop效果最浅,Rome居中,TBT最明显,其中3DCCR和TBT非常接近,但效果不太相同。这个是由于曲面的面积,位置,分布造成的。
1.容错性和容易操控的问题。勺子感觉好上手,这和它的板型技术有很大关系,勺子板型技术造成了容错性非常的高,非勺子技术的雪板,板底和板边构成的是平面,我们在从板边到板边进行转换过渡的过程中,是需要很好的控制力才能不吃雪卡刃。而勺子技术,从板头板尾到固定器区域,板底到板边是微微上翘的过渡的曲面,这样就造成了我们在转换的过程中,最容易产生吃雪的部位(板头板尾到固定器的区域,板腰的区域还是平面的)能够通过这个闭合曲面进行顺畅而平滑的过渡,大大的降低了卡刃的风险,并且提高了旋转时转心部位面积的集中,让旋转更容易做。而且卡刃最常见有四个场景:滑行中的换刃,切内侧或者外侧的黄油,板头板尾部位的旋转,道具上用固定器区域到板头板尾位置的呲。勺子恰好位置就处在这些场景应用所需要的部位上。因此无论是新手,还是老手,勺子都会大大的提高容错性,上手更容易,玩起来也更有意思。2.速度快,这个是因为勺子板底的形状造成的实际接雪面积减少造成的,实际接雪面积是要按照即时情况来估算,勺子在即时的情况下,接雪的板底都不会完全是整个板底,而是板底曲面的一部分,正确的说,应该是有效面积分布在板底曲面的一部分上,面积的减少,会带来摩擦力的减少(其实是摩擦表面曲面的变化,造成摩擦力的分解),因此相对的速度会快,这一点也是很多勺子的玩家的共识。3.省力,表现在转换和旋转过程。这一点我在分析一个哥们的鸭嘴兽板底技术里面提及过。首先勺子板型造成了发力支点和力矩的变化,因此转换能量传导的过程分成了三段,支点的变化和力矩的缩短提高了转换的效率,节省了能量。因此会感到省力。旋转过程省力,则是因为集中了旋转的支点的面积,让旋转支点更加清晰,边缘也不会卡刃,因而感觉在旋转时更加省力。还有一个是省力表现,是在粉雪中,这是勺子的板型天然的浮力优势,造成了板底在粉雪里面受到的力从曲面两侧分散传播出去,从而造成了压力差,这个差值产生了浮力,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口锅放到粉雪里和一个平板放到粉雪里面的区别就很容易明白这个浮力产生的原理。因此在深粉中,用勺子技术的雪板,不管是偏软的JIB还是专为粉雪设计的Pow,虽然表现不同,但都非常的好玩。4.走刃的问题,这个也是老生常谈,经常有人提及勺子走刃不清晰,这个问题请参见帖子里面的视频:
勺子走刃是需要一定的技术的,立刃要更大胆一些,虽然勺子走刃并没有优势,切割和握弯能力也没有特点,但勺子板型整体是由一个很浅Camber发展变化而来的,还是能用勺子稳定的走刃的。这个是需要适应的一个过程。但是勺子在硬雪面和冰面上的控制力没有优势。
再着重的提一下深粉里面的问题。TBT为何在深粉里面会有很好的浮力。物理的分析其实是分析压力差的问题,这个写出来太学院派就算了。我们从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来分析这个问题。想象一下三个同等面积的大“锅”,一个是一片硬度适中的有弹性的平的铁板,一个是软的可以变形的有弹性的平底锅,一个是圆的炒锅,扔在深粉里面,你坐在上面往山下冲,哪个玩起来更好玩更省力?再复杂一点,我们还得加入拱形,板头板尾的翘曲,我记得W版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TBT技术在深粉里面间接的模拟出来Rocker板型的效果。这个一开始很难理解,但是通过想象模拟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TBT比单纯的Rocker还有板边的曲面优势。而在技巧玩法上面的优势也是较为明显的。但勺子在硬面和冰面上没有优势,用户普遍的感觉是停不稳,卡不住,控制力不足。这也是TBT本身的弱项,相信以后会有辅助技术来增强这方面的控制力。但我们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滑“雪”,如果是为了刻冰面,刻硬面,我建议看看竞速板的窄板,那个是专门为这种刻滑场景设计的。或者用波浪刃,那个技术也能基本处理这个问题。或者看看BX以及顶级的FR雪板,那些也能拥有很稳定的控制力。TBT并不是万金油技术,它只是代表了一种创新技术的应用,勺子究竟好不好用,还得滑手自己来体会,还是那句话,适合你的当前情况的就是最好的,这个“适合”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在自己的技术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变化,适合自己的雪板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不会拘泥于一种单一的雪板技术,要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雪板,多变善变,动态的组合,市面上这么多品牌和类型,都有待尝试,总有适合目前的自己的那片雪板,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可以有参考,也要有自己的思考。TBT自身也在不断的改良和发展。很有可能在将来就出现带有Rocker的TBT,或者带有增加切雪点的板边技术的TBT,带有板腰部位边缘上翘的TBT等等等等,但这样势必也要对雪板板芯厚度,弹性分布,硬度表现,应用场景等等因素都要做更加综合的考量和测试。在我的想象里,刻滑时用正面的Camber,粉雪里翻过来变成勺子+Rocker的正反面雪板通用雪板,或者能够CamberRocker自适应翻转的雪板才是理想。这种理想其实被Nidecker部分地实现了,Nidecker可以根据雪况把勺子翻过来再翻回去。等写到Nidecker的技术的时候,会涉及到这个内容。
原文来自于我的专栏文章:雪板板型的那些事儿 - 滑雪那些事 - 知乎专栏
此文最好结合这篇文章一起看:单板硬度的那些事 - 滑雪那些事 - 知乎专栏
1.盒子上做boardslide的直滑转90度动作,rocker板轻松,而且很容易保证是中点为轴转,camber就要费更大的力气
4.一两尺的粉雪上保持漂浮滑行,rocker比camber容易得不是一点半点
8.兜大回转用什么板子都能兜,但硬板比软板明显刻起来轻易。因为兴趣原因,我不怎么磨练大回转的姿势、速度、角度,所以在camber/rocker方面还没有感觉到明显不同。从这正好切入到你的第二个问题:
2.“无论技术如何有些动作一定做不出来,还是说只是有细微的差距在极端情况下才能体现?”
任何板子都能拿来做任何动作,而且肯定能做出来这种动作,但是不一定能做到符合某些具体要求的动作。软rocker也能大回转也能跳高,但是同一个玩家也许用别的板子可以80km/h完美回转黑道平地跳过50cm障碍,用这块就不行。打个比方,拿一把五十块钱斩切两用大刀,可以砍猪排也可以切丝,甚至可以刻精美的萝卜花。只是这些工作如果用一套一千八百块不同轻重大小的刀具,完成起来可能效率更高更不伤手腕。
还有一个习惯的问题:用惯了一块板子做某种动作,即使它理论上不是最适合的,也许你还就觉得非它不可。同样沿用刀具的比方:中餐馆大师傅他就爱用他那把大刀,给他一套刀说不定他就把菜做砸了。
我是滑双板的,板型不同对不同水平的滑雪爱好者有很大的影响。板头越窄,板边的半径越大,速度越高,转向越难,比如小兔儿~那种老滑雪队剩下的速降板初学者根本没法学会转向。
板的宽窄决定了这双板适合的雪质,越窄雪越硬。长度是决定稳定性的参数,越长越稳越难转向。
初学者最好选用宽板头,小半径,板长到下巴的板。人工雪场都是硬雪,所以板宽无所谓啦,但是去天然雪场可千万不要带窄板去呀……
首先挑板 板子长度要适合你 然后去选择你要滑的雪道类型 野雪跟公园板子肯定不同 ,但是雪场的 其实我觉得 都差不多 ,我试过带波浪韧的 压韧的感觉是有些不同 ,也试过单板头的,如果不是单板头一般的板子其实做动作都能做,像楼上说的选宽板头,小半径的。感觉跟开车同理 差距不大的车 你开熟练了 就感觉跟它融为一体了,祝你滑的愉快。P:注意给你的板子大保健 记得每次滑完擦干净。
搜索您想要找的内容!
友情链接: